7月24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落实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成果。记者了解到,全市重要水体已经布设了“鱼脸识别”设备,可以实时捕捉水下鱼类种群状况,实现种类、数量等信息的智能采集,为水生态保护装上“智慧眼睛”。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李丽娜介绍,近年来,北京市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突出数智赋能与技术应用双轮驱动,推动一系列创新成果落地见效,支撑精准治污,提升监管效能,提高保护水平。
污染治理的关键是找到污染物的来源。在北京的蓝天保卫战中,开展PM2.5组分分析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李丽娜表示,北京市在全国首创综合源解析方法学,于2014年、2018年、2021年连续发布三轮PM2.5来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精准识别污染来源、污染成因,为科学制定不同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提供了充分依据。“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充分表明了大气治理‘北京奇迹’背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 李丽娜说。
数智赋能为本市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武器”。近年来,北京建成了“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的新一代智能监测网络,开发“监管统筹、监测感知、监察执法”的“三监联动”智慧调度平台,形成智能感知、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慧决策的全链条智慧化技术支撑体系。新型大气治理范式成为污染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和“智慧大脑”。
移动源污染治理也有了“智能范儿”。通过搭建移动源智慧环保监测平台,实现了对超标排放车辆快速识别、精准锁定,有力支撑了对超标车辆的精准执法。北京也成为国内首个实现重型车远程在线监测大规模示范应用的城市。
针对水环境治理,已在全市重要水体布设了“鱼脸识别”设备,融合了5G传输及人工智能技术。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夏天翔表示,为了破解对鱼类进行水下无损连续监测这个难题,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北京市环科院研发了鱼类在线监测一体化系统,实现了对特定水域的“鱼口普查”。“我们亲切地叫它‘鱼脸识别’系统,它可以对特定水域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不仅可以掌握鱼类数量,还能及时分辨种类。”夏天翔说。
记者了解到,“鱼脸识别”设备的监测结果,可以表征北京水环境质量与水体生物多样性水平,可以说“鱼脸识别系统”就是水生态的“听诊器”。截至目前,“鱼脸识别”系统在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及大清河水系均有应用。下一步还计划将该系统与鱼类微生境结合,实现鱼类监测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并继续深入挖掘数据,更好地为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河湖建设提供支撑。
此外,北京市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支持,推动先进技术落地,促进绿色生产。比如研发应用国产化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从源头减少空气污染;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同步破解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和噪声污染防治难题;推动印刷、汽修等行业开展智慧化监控等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7月24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落实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成果。记者了解到,全市重要水体已经布设了“鱼脸识别”设备,可以实时捕捉水下鱼类种群状况,实现种类、数量等信息的智能采集,为水生态保护装上“智慧眼睛”。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李丽娜介绍,近年来,北京市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突出数智赋能与技术应用双轮驱动,推动一系列创新成果落地见效,支撑精准治污,提升监管效能,提高保护水平。
污染治理的关键是找到污染物的来源。在北京的蓝天保卫战中,开展PM2.5组分分析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李丽娜表示,北京市在全国首创综合源解析方法学,于2014年、2018年、2021年连续发布三轮PM2.5来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精准识别污染来源、污染成因,为科学制定不同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提供了充分依据。“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充分表明了大气治理‘北京奇迹’背后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 李丽娜说。
数智赋能为本市的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武器”。近年来,北京建成了“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的新一代智能监测网络,开发“监管统筹、监测感知、监察执法”的“三监联动”智慧调度平台,形成智能感知、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慧决策的全链条智慧化技术支撑体系。新型大气治理范式成为污染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和“智慧大脑”。
移动源污染治理也有了“智能范儿”。通过搭建移动源智慧环保监测平台,实现了对超标排放车辆快速识别、精准锁定,有力支撑了对超标车辆的精准执法。北京也成为国内首个实现重型车远程在线监测大规模示范应用的城市。
针对水环境治理,已在全市重要水体布设了“鱼脸识别”设备,融合了5G传输及人工智能技术。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夏天翔表示,为了破解对鱼类进行水下无损连续监测这个难题,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北京市环科院研发了鱼类在线监测一体化系统,实现了对特定水域的“鱼口普查”。“我们亲切地叫它‘鱼脸识别’系统,它可以对特定水域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不仅可以掌握鱼类数量,还能及时分辨种类。”夏天翔说。
记者了解到,“鱼脸识别”设备的监测结果,可以表征北京水环境质量与水体生物多样性水平,可以说“鱼脸识别系统”就是水生态的“听诊器”。截至目前,“鱼脸识别”系统在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及大清河水系均有应用。下一步还计划将该系统与鱼类微生境结合,实现鱼类监测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并继续深入挖掘数据,更好地为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河湖建设提供支撑。
此外,北京市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支持,推动先进技术落地,促进绿色生产。比如研发应用国产化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从源头减少空气污染;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同步破解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和噪声污染防治难题;推动印刷、汽修等行业开展智慧化监控等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6-4080.html北京精准治污生态保护用上新科技,“鱼脸识别”智能采集水下鱼类信息
相关文章:
出门吉利的话10-26
酒店实习报告11-19
公路运输的合同07-07
红日的读后感01-07
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的演讲稿07-26
爱国的作文500字07-23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多少亩09-14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学费贵吗 大概招生多少人07-30
重庆文理学院学费贵吗 大概招生多少人07-25
《节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0-26
初一英语作文并翻译自我介绍11-03
励志的班级口号八字09-06
种白菜观察日记08-16
零售药店自查报告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