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十四五成绩单出炉,十四五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十四五”将收官,如何看待获得感?《新闻1+1》本期节目连线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带来分析解读。
中国研发投入强度
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创新是持续发展的源泉,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占GDP的2.68%,已经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这就说明我们目前在整个创新体系上,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个创新强度意味着我们在基础研发、专利水平、产业转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新的体系。我们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全面展现,这对中国经济结构和质量提升至关重要。
中国创造的新型体系
已经开始形成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这标志着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得到了全面突破,意味着在关键技术、产业链和研发水平等方面,已经进入到世界的前列。
中国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形成了有机融合,中国创造的新型体系已经开始形成。
这意味着中国创新驱动的模式已经完全转型,形成了一个“大规模市场体系孕育大创新”的良性循环新模式。
如何实现新的消费增长?
国家扩内需、扩消费政策的力度不断加码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那么,如何实现新的消费增长?
第一要稳定收入增速,使老百姓的口袋能够持续鼓起来。这个收入不仅是工资收入,实际上还包括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这就要求在资本市场稳定,在企业经营环境改善以及在财政的定位上要有新的举措。 第二要稳预期,也就是要给出一揽子方案,使民众不仅对当下的收入有一个乐观预期,对未来也要有一个稳定预期。 第三是需求结构要有重大突破,在服务消费方面,要有新的增长点。服务消费不仅是一个收入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供给概念。在新消费供给方面,需要进行一些改革。
如何看待宏观数据
与微观体感的“温差”?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在整个“十四五”期间,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
实际上,消费参数增长速度并不低,但我们发现不同人群对于增长的获得感,感知是不一样的。
这就导致很多人,可能出现了一些恶化状况。这种恶化不仅体现在收入上,同时还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方面,导致大家对宏观增长所带来的微观体感出现偏差。
因此我们就要让边际人群,在调整过程中的获得感有所提升。同时,我们还要有一个整体改革的方案,使中产阶级的比重得到提升,使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度提高。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6-3268.html新闻1+1丨“十四五”将收官 获得感如何再升级?
相关文章:
早安问候语语录68条03-12
相遇的名言名句10-11
如何写会计策划书08-10
同学聚会班主任讲话稿01-31
推普周的演讲稿09-13
英语作文:美丽的秋06-30
父亲节作文四年级03-19
高一春节英语作文02-12
叙事的作文10-19
2021年重庆初级经济师报名入口已开通(7月20日-7月29日)06-08
2025年云南二级建造师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4月30日-5月11日)05-08
初一政治第六课同步测试题01-13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10-30
学生操行的评语【优秀14篇】08-01
《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翻译赏析08-31
养生产品广告语06-23
企业债券发行办法范文8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