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进入环境后到底去哪了?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菌自然产生的黏性生物膜能让河床中的微塑料处于松散状态,从而更容易被流水带走。这一发现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污染清理工作,并识别出隐藏的污染点。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甚至人体内的积累问题日益令人担忧。然而,由于影响其分布和沉积的因素众多,预测这些无处不在的颗粒将集中在何处一直颇具挑战性,因此也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效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生物膜的存在是决定微塑料颗粒在何处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由微生物分泌的薄而黏的生物聚合物层可附着在多种表面,包括沙质河床或海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含有生物膜的沉积物中,微颗粒不容易堆积,因为一旦落在这些区域,它们更可能被水流重新卷起并冲走。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底部铺有细沙的流水槽,有时还加入模拟红树林根系的垂直塑料管。在一些实验中,流水槽的底床仅由纯沙构成;在另一些实验中,沙中还加入了生物材料以模拟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膜。
研究人员持续3个小时向水槽中注入混有微塑料颗粒的水流,随后用紫外光照射底床表面使塑料颗粒发出荧光,以便测量其浓度。
结果揭示了会影响塑料颗粒在不同表面积聚情况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模拟根系周围的湍流阻碍了颗粒的沉积;另一方面,随着沉积在底床中模拟生物膜含量的增加,颗粒的积累也随之减少。
研究发现,生物膜填充了沙粒间的空隙,减少了微塑料嵌入的空间。这使得微塑料颗粒难以深入沙粒间隙,更易暴露在水流作用力下,从而更易被水流卷走。
研究人员说,虽然水流扰动、底床表面粗糙度等其他因素会使情况复杂化,但这项研究为实地微塑料污染调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研究人员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指出,微塑料可能更容易积聚在以沙地为主的外缘区域,因为内部区域的沉积物含有更多生物膜。因此,沙质外缘区域应成为监测与保护的重点。
微塑料进入环境后到底去哪了?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菌自然产生的黏性生物膜能让河床中的微塑料处于松散状态,从而更容易被流水带走。这一发现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污染清理工作,并识别出隐藏的污染点。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甚至人体内的积累问题日益令人担忧。然而,由于影响其分布和沉积的因素众多,预测这些无处不在的颗粒将集中在何处一直颇具挑战性,因此也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效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生物膜的存在是决定微塑料颗粒在何处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由微生物分泌的薄而黏的生物聚合物层可附着在多种表面,包括沙质河床或海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含有生物膜的沉积物中,微颗粒不容易堆积,因为一旦落在这些区域,它们更可能被水流重新卷起并冲走。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底部铺有细沙的流水槽,有时还加入模拟红树林根系的垂直塑料管。在一些实验中,流水槽的底床仅由纯沙构成;在另一些实验中,沙中还加入了生物材料以模拟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膜。
研究人员持续3个小时向水槽中注入混有微塑料颗粒的水流,随后用紫外光照射底床表面使塑料颗粒发出荧光,以便测量其浓度。
结果揭示了会影响塑料颗粒在不同表面积聚情况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模拟根系周围的湍流阻碍了颗粒的沉积;另一方面,随着沉积在底床中模拟生物膜含量的增加,颗粒的积累也随之减少。
研究发现,生物膜填充了沙粒间的空隙,减少了微塑料嵌入的空间。这使得微塑料颗粒难以深入沙粒间隙,更易暴露在水流作用力下,从而更易被水流卷走。
研究人员说,虽然水流扰动、底床表面粗糙度等其他因素会使情况复杂化,但这项研究为实地微塑料污染调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研究人员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指出,微塑料可能更容易积聚在以沙地为主的外缘区域,因为内部区域的沉积物含有更多生物膜。因此,沙质外缘区域应成为监测与保护的重点。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6-2301.html研究揭示生物膜如何抑制微塑料堆积
相关文章:
奔波在路上的朋友圈说说09-20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02-19
学生喝酒犯错检讨书09-27
大学生父亲节活动策划书08-10
小区防汛安全的通知01-22
体育比赛邀请函10-05
小倩电影观后感12-24
初一的春节作文12-09
管理班级的建议书11-22
《小红帽》续写08-08
2025年9月江西计算机等级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9月15日9:00起06-30
湖南2025年6月证券从业资格准考证打印时间:6月25日至6月29日06-19
学生手册评语范文【精选12篇】08-08
运动会搞笑的口号10-26
大一个人社会实践报告07-26
小学毕业留言给学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