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进入环境后到底去哪了?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菌自然产生的黏性生物膜能让河床中的微塑料处于松散状态,从而更容易被流水带走。这一发现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污染清理工作,并识别出隐藏的污染点。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甚至人体内的积累问题日益令人担忧。然而,由于影响其分布和沉积的因素众多,预测这些无处不在的颗粒将集中在何处一直颇具挑战性,因此也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效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生物膜的存在是决定微塑料颗粒在何处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由微生物分泌的薄而黏的生物聚合物层可附着在多种表面,包括沙质河床或海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含有生物膜的沉积物中,微颗粒不容易堆积,因为一旦落在这些区域,它们更可能被水流重新卷起并冲走。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底部铺有细沙的流水槽,有时还加入模拟红树林根系的垂直塑料管。在一些实验中,流水槽的底床仅由纯沙构成;在另一些实验中,沙中还加入了生物材料以模拟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膜。
研究人员持续3个小时向水槽中注入混有微塑料颗粒的水流,随后用紫外光照射底床表面使塑料颗粒发出荧光,以便测量其浓度。
结果揭示了会影响塑料颗粒在不同表面积聚情况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模拟根系周围的湍流阻碍了颗粒的沉积;另一方面,随着沉积在底床中模拟生物膜含量的增加,颗粒的积累也随之减少。
研究发现,生物膜填充了沙粒间的空隙,减少了微塑料嵌入的空间。这使得微塑料颗粒难以深入沙粒间隙,更易暴露在水流作用力下,从而更易被水流卷走。
研究人员说,虽然水流扰动、底床表面粗糙度等其他因素会使情况复杂化,但这项研究为实地微塑料污染调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研究人员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指出,微塑料可能更容易积聚在以沙地为主的外缘区域,因为内部区域的沉积物含有更多生物膜。因此,沙质外缘区域应成为监测与保护的重点。
微塑料进入环境后到底去哪了?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菌自然产生的黏性生物膜能让河床中的微塑料处于松散状态,从而更容易被流水带走。这一发现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污染清理工作,并识别出隐藏的污染点。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甚至人体内的积累问题日益令人担忧。然而,由于影响其分布和沉积的因素众多,预测这些无处不在的颗粒将集中在何处一直颇具挑战性,因此也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效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生物膜的存在是决定微塑料颗粒在何处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由微生物分泌的薄而黏的生物聚合物层可附着在多种表面,包括沙质河床或海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含有生物膜的沉积物中,微颗粒不容易堆积,因为一旦落在这些区域,它们更可能被水流重新卷起并冲走。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底部铺有细沙的流水槽,有时还加入模拟红树林根系的垂直塑料管。在一些实验中,流水槽的底床仅由纯沙构成;在另一些实验中,沙中还加入了生物材料以模拟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膜。
研究人员持续3个小时向水槽中注入混有微塑料颗粒的水流,随后用紫外光照射底床表面使塑料颗粒发出荧光,以便测量其浓度。
结果揭示了会影响塑料颗粒在不同表面积聚情况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模拟根系周围的湍流阻碍了颗粒的沉积;另一方面,随着沉积在底床中模拟生物膜含量的增加,颗粒的积累也随之减少。
研究发现,生物膜填充了沙粒间的空隙,减少了微塑料嵌入的空间。这使得微塑料颗粒难以深入沙粒间隙,更易暴露在水流作用力下,从而更易被水流卷走。
研究人员说,虽然水流扰动、底床表面粗糙度等其他因素会使情况复杂化,但这项研究为实地微塑料污染调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研究人员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指出,微塑料可能更容易积聚在以沙地为主的外缘区域,因为内部区域的沉积物含有更多生物膜。因此,沙质外缘区域应成为监测与保护的重点。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146-2301.html研究揭示生物膜如何抑制微塑料堆积
相关文章:
西藏吉隆口岸已安全转移群众350余人07-09
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06-18
老师鼓励学生的话语08-31
简短的人生哲理句子08-10
医院收银员工作总结(十七篇)08-09
求职简历自我评价07-17
个人企业工作证明01-09
在单位上班居住证明07-27
保育感想心得01-30
教授邀请函10-24
化工安全心得体会09-23
清明作文700字04-21
联谊活动作文02-24
高三压力的英语作文10-14
个人征婚启事 个人征婚启事优秀10-12
2025年3月海南计算机二级成绩查询时间及成绩查询入口04-21
美国有哪些奇葩到没朋友的专业01-31
大学入学考试考什么10-20
保定军校录取分数线 石家庄军校录取分数线09-15
幼儿园安全课教案01-03
分别唯美诗歌说说09-20
春季开学季文案简短02-12
暑假包饺子日记300字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