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鲁卿庵中》原文及翻译
《天净沙・鲁卿庵中》原文及翻译1
天净沙・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注释
鲁卿:一位隐居山寺的隐者。
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此处形容冷清幽静。
迢迢:高、远貌。
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赏析
张可久这首《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立刻深挚的友情。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证之。究极而论,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小山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 [4] 全曲通过对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写,构建出高远、清幽的境界,营造出静谧的禅境。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头三句写景。首句“青苔古木萧萧”,讲古木萧萧,青苔丛生。“青苔古木”,是构成首句物境的基础,青苔结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将青苔、古木理解为并立的意象。“萧萧”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木叶肃杀、飘落的情态,这里也是用来衬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静的气氛。
“苍云秋水迢迢”,写水云状貌。“苍云”是高空长云,有宏阔的气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饰“秋水”,结构同“萧萧”修饰“古木”一样。“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长空一色的景貌,这里的“迢迢”其实也感染了“苍云”的色彩。
“红叶山斋小小”,写鲁卿山斋所在,有红叶飞落环绕,与肃杀的古木、旷远的云水相比,山斋不过是“小小”的一座。但“山斋”与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长天,都是肃杀清远的'“黑白照片”,而环绕“山斋”的“红叶”却是秋季最艳丽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结构,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画出秋山云水的样貌。从色彩和结构的丰富性上来讲,“青苔古木萧萧”最肃杀,“青苔”“古木”都是较死板、幽深的物象;“苍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顿时开阔,色彩也更明亮了;“红叶山斋小小”,一“红”一“小”,与前文形成对比――“红”与“萧萧”“苍云”对照,形成鲜艳的色彩刺激,“小”与“萧萧”“迢迢”对照,实际上是把焦点集中到了“山斋”上来。
红叶”使得“山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图的中心,但“山斋”之“小”又为后文的继续展开留下了余地。其一。将鲁卿的“山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这就使得下文“有谁曾到”的句子显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写的其实还是鲁卿斋的幽深,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谓“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劲花清,自古是高士隐者的代表,作家说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鲁卿比作梅―般的高士来赞扬了。
过溪桥”是一个过程,作家想要探访“山斋”,但还在路上,刚刚踏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这样的写法。从效果上应和了前文“有谁曾到”的疑问,连诚心探访的作家都只是方过溪桥,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处了。
《天净沙》常用来写秋景、抒悲远之情。这首《天净沙》,则是通过秋景的衬托,写高士鲁卿的隐逸。一句“探梅人过溪桥”,带着些许禅意。
创作背景
这很有可能是张可久来到鲁卿的茅舍后,对鲁卿描述的路过溪桥时的所见与所想,而用笔记录下来的。
《天净沙・鲁卿庵中》原文及翻译2
天净沙・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林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写作背景]
《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
[注解]
鲁卿:保持者的友人,一位隐居山寺的隐者。
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此处形容冷清幽静。
迢迢:高、远貌。
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译文]
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探梅人走过溪桥。
元代散曲家张可久作品。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笔墨简淡,风神高远。
张可久这首《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立刻深挚的友情。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亦谓小山较乔吉“尤 然独远”。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证之。究极而论,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小山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元代,是政治极为黑暗的时代,借用《周易・坤・文言》的话来讲,正是“天地闭,贤人隐”。元代隐逸之风,实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传统品节。欣赏这首小令,宜领会到其艺术之美,亦宜领会到其中所体现的精神之美。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24-151.html《天净沙・鲁卿庵中》原文及翻译
相关文章:
新年祝福四字成语10-26
个人培训学习计划10-19
旅游市场的划分范文8篇08-15
Google Pixel 6a爆燃事故频发:谷歌自Pixel 4a后 再推电池性能计划07-29
行进中国|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07-05
经典抖音最火的伤感句子06-30
元旦的霸气简短句子12-10
小升初语文名言名句的专项训练示例11-16
工作励志语录39条10-05
给女朋友道歉认错检讨书10-26
生病慰问信08-17
防溺水的承诺书08-02
竞选优秀员工的演讲稿01-30
新年家族聚会通知12-25
酒驾学习心得体会12-17
中学生竞选演讲稿10-18
动物英语作文:Pigeon鸽子12-05
对祖国的寄语11-26
中学新学期寄语11-26
篮球比赛的作文600字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