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晋太原年间,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走在溪边,忘了路的远近。 忽有桃花林,隔岸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民非常不同。 再往前走,我要让森林变得贫瘠。
林中水源枯竭时,有一座小山口,仿佛有光。 便下船从口入。 开始的时候,你狭隘到极点,你能理解人。 倒退数十步,豁然开??朗。 地势平坦开阔,房屋犹如良田美客的桑竹之属。 稻田里车水马龙,鸡犬相见。 其中,男女的工作和衣着,无一不是外来者。 黄发垂下,喜气洋洋。
见了渔夫,大惊,问从何而来。 有了答案。 遂欲归家,置酒杀鸡食。 听说村里有此人,便前来打听。 子云祖避秦朝之乱,引妻伊人至此绝境,一去不复返,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世何,不知有汉,不分魏晋。 此人所言所闻,皆是叹息耳闻。 其余的人各自回了自己的家,都出去喝酒吃饭了。 停数日辞去。 人话云:“外人看不懂”。 (区间一:隔离)
既出得舟,扶上道,处处为之。 又县太守如是说。 太守当即派人跟随,寻寻觅觅,却迷了路,再也找不到路了。
南阳刘子季,学士闻之,欢喜而去。 枉寻病终,无人问津。
翻译
东晋太原年间(公元376―396年),武陵有一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忘记了距离的距离。 忽见一片桃花林。 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 他继续前行,试图到达树林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 渔夫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山洞,山洞里似乎有些光亮。 渔夫弃船从洞口进去。 一开始很窄,只能一个人通过。 走了几十步,顿时变得明亮开阔。 渔夫眼前的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田野肥沃,池塘美丽,还有桑树、竹子等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之声此起彼伏。 田间劳作的人们来来往往,男男女女的打扮和桃花源外的人一模一样。 老人和孩子都乐在其中桃花源记原文,其乐融融。
在场的人看到渔夫都很吃惊,纷纷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夫一一回答。 这里的人请他到家里做客,给他喝酒杀鸡。 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的人来了,都纷纷过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时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妻儿、邻里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从那以后,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他们就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村里人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 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知道有魏晋。 渔夫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叹息后悔。 其余的人也把渔夫请到家里,用自己的佳肴美酒招待他。 住了几天,渔夫就和村里的人告别了。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
渔夫出来后,找到了自己的小船,就原路返回,标记了一切。 到了县城武陵,他去见太守,说了他的事。 太守立即派人跟踪,寻找渔夫留下的标记,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季的人,是个文人。 听到这个消息,他很是高兴,打算去桃花源一趟。 但这并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逝了,再也没有人到过桃花源。
文言文知识
多义词
出去:
(1)不复出:出去。
(2)食物和饮料:拿出来。
搜索:
(1) 寻觅所求:动词,寻找。
(2)病终:副词“不久”。
放弃:
(1)变社(shě)船:离开。
(2)屋(shè) 恰如:名词,房子,招待所。
中间:
(1)中间没有杂树:“中”。
(2)晋太原钟:“年年”。
(3)其中,交际的种类为:“内”。
志:
(1)到处指指点点:名词灵活用作动词,“做个记号”。
(2) 寻知之:知,单字译作记号。 与它连用,译作:作的记号。
的:
(1)忘路之远: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 闻一闻,高兴地往前走:代词,“这件事”。
(3)处处指指:语气助词,不译。
(4) 渔夫大异:代词,“此情”。
(5)凉田梅科有桑竹属:此。
(6)同答:代词,指桃花源人。
为了:
(1)武陵人捞(wéi):动词,as。
(2)不足为(wèi)外人也:介词,对,对。
(3)这个人是(wéi)一一说和听到的:读wéi,介词,对,对。
然后:
(1)隋与外人隔开:“所以”。
(2)岁番:“终于”。
(3) 以后不在意者:“就”。
必须:
(1) 将有一座山:得,延见。
(2) 得其舟:得,引申为寻。
闻:
(1)鸡狗相闻:听到。
(2) 闻有此人:听说。
向:
(1) 寻找你想要的:从前
一个意思的多个词
(1) 沿着溪边走,然后扶到路边:along,along
(2) 须(yāo)归家,延伸到他家:须传“请”,请。
(3) 知你如外人,前来问问,无不叹息,皆大欢喜:都
(4)这里的人语(yù)说外人不足:说
(5)扶上路,然后与外人隔开:so,just
古代与现代
贫穷(古义:疲惫;现代义:贫穷)
从不(古义:从何而来;现代义:始终)
不管(古代意思:不说,(多)不用说;现代意思: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但结果相同,不管)
妻(古义:妻子儿女;现代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现代义:绝境)
水源(古义:溪流发源地;现代义:指供人们饮用的水源)
味美(古义:明丽;现代义:指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香)
交通运输(古义:交叉连接;现代义:交通和邮电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现代义:不够)
间隔(古义:隔离;现代义:空间或时间隔离)
Just just just just just just just just like(古义:整齐的样子;现代义:很像)
缘(古义:缘;今义:理、命)
津(古义:渡口、路、访。文指拜访、求索之义。今义:口水)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以外的人;现代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so (古义:这样;现代义:这样)
仿佛
开朗(古义:大地开阔;现代义:乐观、无忧无虑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沿;今义:扶、按、扶)
志(古义:标记;现代义:志向、志向)
extend(古义:邀约;现代义:延展,延伸)
习(古义:全部,全部;现代义:熟悉)
咸(古义:全部,全部;现代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现代义:相对连词,自)
寻(古义:立刻,很快;现代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现代义:方向,对的……)
果(古义:悟;今义:果、结果)
至(古义:邀请;现代义:表示愿意)
缀合
前(复前行):位置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想精疲力尽):用作动词的形容词,(精疲力竭,走到尽头。)
燕(不回来燕):反义词,“于指”,即“从这里”。
支(处处支支):名词作动词作标记。
果(失败):名词作动词,达到。
语言(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下):借法,指所有的老人
翠飘(黄毛翠飘):转喻,指所有的孩子
假字“姚”与“请”相连,邀请(不在150实词范围内)
工具:通“全”,完整详细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四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炼、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本文链接:http://www.vanbs.com/v-23-3735.html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关文章:
中学学生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01-07
食品安全处置应急预案12-23
英语经典广告语11-25
初中生学习应养成的好习惯随笔10-05
国庆主题团日活动总结09-27
2024年高二班主任工作期末总结与反思 高二班主任学期工作总结(20篇)09-19
高三政治工作总结800字(5篇)08-14
2024年车间生产方面总结 生产车间工作总结(七篇)08-09
公司承包经营合同08-15
护士加药错误检讨书08-31
防灾减灾日演讲稿05-15
新编的龟兔赛跑作文01-13
《王戎不取道旁李》小古文改写10-26
80祝寿贺词对联10-19
《小木偶的故事》续写10-12
2025中级经济师考试报名时间7月23日-8月13日 环球中级经济师云私塾Pro标准版课程!04-22
《物体分类》教学设计07-23
《紫罗兰》阅读及答案07-19